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宜昌风情 > 正文

宜昌经济社会发展

发布日期:2020-04-23 浏览量:5024

       【经济指标】2018年,宜昌市主要经济指标低开高走、全面回升,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,完成情况好于预期,扭转了增速下滑的阶段性被动局面。生产总值达到4064.18亿元,增长7.7%;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.5%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.3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.6%;外贸出口增长9.9%。
 
  【生态环境】2018年,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4天,同比增加16天;PM10、PM2.5浓度分别下降12.5%、8.6%。国考、省考断面水质保持优良。腾退修复长江岸线81.5公里。生态复绿3.95万亩。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查。成功获批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。地方立法、综合执法、生态补偿、智慧治河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全省推广,全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在宜召开,生态保护工作受到省政府重奖。
 
  【转型升级】2018年,强力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“关改搬转”,新关停企业5家、累计达到30家,改造升级17家、搬迁入园2家、转产3家,精细化工占比提高到33%。压减磷矿开采量300万吨。现有38处煤矿全部关闭退出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3%,占工业投资比重57.5%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.5%,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7%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.5%。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0%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.8%、地耗下降5%、水耗下降7%。
 
  【民生福祉】2018年,预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.8%、8%,跑赢了经济增速。10.2万人脱贫,55个村出列,远安退出贫困县行列,秭归、兴山有望摘帽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090户、“消危减土”6.1万户。巩固提升饮水安全52.94万人。新增城镇就业9.7万人。基本养老、基本医保、社会救助等标准稳步提高。棚改新开工1.46万套,基本建成3.12万套。城区改造提升老旧小区66个,新完成畅通工程项目8个,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200个,新建菜市场10个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首战告捷。安全生产“四项指标”大幅下降。
 
  【项目建设】2018年,优化招商引资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专项考核办法,持续传导压力,以优质项目夯实高质量发展“底盘”。组建14个专业招商专班,分领域分产业推进专业化招商。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429个,实际到位资金1675亿元。坚持每月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,广汽乘用车生产基地、三宁化工搬迁转型、东阳光原料药等产业项目加快推进;伍家岗长江大桥、白洋长江大桥、秭归长江大桥、江北翻坝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;贝因美婴童食品一期、南玻光电玻璃升级等续建项目竣工投产。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力度,一批打基础、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实现突破。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前期工作加快推进,汉宜高速收费站东迁工程开工建设,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。争取中央及省各类转移支付资金超过230亿元。落实对口支援资金141.5亿元。着力激发社会资本活力,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3%,5个PPP项目被财政部列为示范项目。
 
  【工业经济】2018年,提质增效,全力以赴转动能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。实施工业技改三年行动,技改面扩大到34.1%。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、新材料、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8.1%,提高1.5个百分点。12个产业入选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。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,完成上报评审品种11个,占全省在审品种三分之二。兴发集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,安琪酵母、人福药业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,奥美医疗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。宜都、枝江专业化工园区建设顺利推进。建筑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柑橘、茶叶等特色产业品种改良达到15.5万亩,绿色生态种植、养殖面积达到4.5万亩,生态养殖畜牧产品产量占比达到25%,“三品一标”新增89个,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超过85%。加快发展旅游、物流等现代服务业。接待游客7738.2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9.3亿元,分别增长16.9%、21.9%。平湖半岛征迁取得重大突破,三峡国际游轮中心开工建设。枝江东方年华、同心花海,宜都青林古镇,兴山昭君文博园,五峰国际滑雪场等投入运营,一批精品民宿、自驾车房车露营地相继建成。新增4A级景区2家。三峡枢纽水铁公多式联运项目被列为全国示范。商品车滚装翻坝运输正式启动。新增A级物流企业14家,达到70家。电商交易额达到1530亿元,增长23%。荣获“中国美食之都”称号。全面激发“双创”活力,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5家、高新技术产品210个。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、众创空间7家,城东U谷、三峡创谷等蓬勃发展。来宜就业创业大学生3.3万人。市生物技术、仿制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挂牌运行。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项目125项。人福药业“药剂高效分装成套设备及产业化项目”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.26件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。安琪酵母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,市中心医院获长江质量奖提名奖。市委党校迁建工程荣获“鲁班奖”。宜都被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。
 
  【深化改革】2018年,“四多合一”经验全省推广,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告知承诺、标准地出让、先建后验、局长驻窗等改革成效初显,政务服务“一网覆盖、五级联通”,“3550”目标如期实现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、国有林场改革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基本完成。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,城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启动,枝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表彰。国企、供销、增量配电、综合行政执法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。中央在宜企业“三供一业”移交进程加快。宜昌自贸片区新入驻企业1333家,形成自主创新成果83项、全省复制推广13项。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货值15.04亿元,增长190%。宜昌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。三峡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295万人次,其中出入境旅客5.5万人次。开行中欧(宜昌)班列59列、水运始发班轮516航次,成功开辟铁海联运南向新通道。口岸整体通关时间缩短三分之一。新增外贸备案企业147家。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达到13.8亿美元。成功组织柑橘、茶叶国际采购商“宜昌行”,组团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、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、鄂港澳粤及日韩经贸洽谈等活动,圆满完成加蓬、几内亚两国元首等外事接待任务,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拓展,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。
 
  【绿色发展】2018年,宜昌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加快实施。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,顺利迎接“回头看”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有序开展。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削减31.5万吨标准煤。改造、停用20蒸吨/时及以上燃煤锅炉28台。城区在建工程基本实现扬尘智能监测预警全覆盖。取缔非法码头65个,规范提升码头55个。16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部建成,32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,51个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达到或基本达到通水条件。城区不达标水体基本消除。与三峡集团合作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项目顺利推进。城区污泥干化处置项目建成运行。“河湖长制”更加完善,“山长制”全面推行。长江岸线宜昌城区段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面启动。磨基山公园、求雨台公园等生态园林项目建设进程加快。新建城市绿道20公里、“美丽宜道”187公里。新增绿色建筑228万平方米、装配式建筑32万平方米。71个港口岸电工程建设加快推进。天然气用户增长9.39%。秸秆综合利用率、还田率分别达到94.4%和65.8%。率先在省内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。城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50个。改造城区公厕44个、农村厕所10.4万个。出台《宜昌市禁止违法建设管理办法》,城区依法拆违26.9万平方米。宜都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。5个镇被列为省级森林城镇,88个村被列为省级绿色乡村,7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